参考消息网8月25日报道(记者严勇、王安浩维)抗战期间,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股票十大配资平台,地位特殊。在云南的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中缅印战场的最前沿。
北上抗日前,给新婚妻子留下一封绝笔信;为支援祖国抗战,弃笔从戎,毅然回国抢运物资;短短9个月,老弱妇孺齐上阵,用血汗开辟出“抗战生命线”……近日在昆明市博物馆开展的“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——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”中,两封饱含深情的家书和一块见证筑路奇迹的石碑,把人们带回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。
“为民族求生存,为国家全领土”
“此次我们奉命出征抗日,是为民族求生存,为国家全领土,抱着最大的决心,无限的希望,抛去了家庭,离开了慈爱的父母、亲爱的兄长、新婚的你和挚爱的友人,誓和倭奴周旋到底。”
这是一位丈夫写给妻子的信。前方告急,新婚仅6天的滇军战士黄人钦毅然奔赴抗日前线。台儿庄战役前夜,在写给妻子商幼兰的一封绝笔信中,家国情怀跃然纸上。
1938年,自云南出发的六十军将士向着一千多公里外的台儿庄进发,与侵华日军展开殊死一战。黄人钦就是首批开赴台儿庄战士中的一员。
展开剩余78%“但是妹妹!我希望你开怀一点,在这全面抗战的当中,同我一样命运的人,何止我一个。还有亡了家、颠沛流离、穷苦无依、成千成万的难民,过着引泣的生活。”信的结尾,黄人钦字字泣血。
不承想,信件寄出后不久,黄人钦在与敌人的一场血战中英勇牺牲,年仅29岁。妻子再也没能等到丈夫,但家破是为了国全,别无他法。
“破碎的祖国,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”
“家是我所恋,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,但是破碎的祖国,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。所以虽然几次的犹疑、踌躇,到底我还是怀着悲伤的情绪,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。”
这是一位叫白雪娇的南侨女机工写给父母的一封信。当父母看到这封信的时候,她已经登上回国的轮船了。前方是战事告急的祖国,身后是来不及道别的父母双亲,此时此刻,白雪娇在两难中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抉择。
1939年5月19日马来西亚《光华日报》刊登的白雪娇家书 新华社发(云南省档案馆供图)
时间回溯到1939年。当时,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。刚修建好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获得国际社会援助物资的“生命线”,急需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。爱国华侨陈嘉庚发出通告,紧急征募懂驾驶、会修车的华侨青年回国服务。
当时正在马来西亚槟城华侨学校当老师的白雪娇,在得知这个消息后,瞒着父母报名参加了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。在报名时,白雪娇把名字改成了“施夏圭”。施是母亲的姓,夏是华夏,圭谐音“归”。临行前,她写了这封家书,并特意嘱咐同事,务必在她出发后再将此信寄给父母。
那一年,白雪娇25岁。
这封抗战家书在报纸上刊登后,轰动了整个槟城,激励了一批又一批海外华侨青年回国抗战。
据史料记载,1939年至1942年,在滇缅公路上,3200多名南侨机工穿越枪林弹雨,抢运军需物资、抢修运输车辆,为抗战筑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。最终,超过三分之一的南侨机工牺牲在滇缅公路沿线。
如今,世上再无南侨机工,但他们“舍身而不顾,毁家而不怨”的故事将被世代铭记。
“不是公路是血路,千万雄工中外赞”
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,我国沿海地区相继沦陷,日军妄图切断中国同国际社会的联系,把中国变成一座“孤岛”。物资供应几乎中断,中华民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。
滇缅公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筑的。它起于中国云南昆明,经畹町出境,直通缅甸腊戍,全长1146.1公里,其中中国境内长959.4公里。从1939年到1942年,3200多名南侨机工经滇缅公路运输近50万吨军需物资、上万辆汽车,为烽火中的中国注入了力量。
老人和儿童参与修筑滇缅公路 新华社发(云南省档案馆供图)
全长近千公里、环境如此复杂的公路,在9个月的时间里是如何修筑的?
“民众力量真魁巍,前方流血后方汗”“不是公路是血路,千万雄工中外赞”……《修滇缅公路纪念歌石碑》为我们道出了答案:云南各族民众筚路蓝缕、开山劈石,以血肉之躯筑路保通。
在滇缅公路相关的历史照片中,我们看到很多老弱妇孺。这是因为,在年轻力壮的儿郎们奔赴抗日前线后,中国滇西的老弱妇孺接过重任,成为修建滇缅公路的主力,用最简单的铁锹和扁担等工具,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据统计,1938年1月至8月是滇缅公路施工的高峰期,高峰期每天施工人数高达20万人。在整个筑路过程中,滇西民众付出了高昂代价,死于爆破、坠崖、落江、塌方和疟疾的就不下两三千人,滇缅公路因此也被称为“血路”。
烽烟散尽,这一份份档案文献资料,见证了全体中华儿女抛头颅、洒热血股票十大配资平台,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,筑起牢不可破的血肉长城。
发布于:北京市利鸿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